1234章 生存功利-《外科教父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是呀,该考虑的都考虑了,原来产生K因子培养液样本我们分析了无数遍,几乎将样本研究个透彻,就是没有答案,这个K因子好像是凭空冒出来一般。”另一个博士说。
    杨平回忆当时找到K因子的过程,确实是一次意外,当他发现这个新因子的时候,他只是出于好奇,于是花费精力去研究它。
    当时他为什么对莫名其妙K因子能够展开研究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系统空间给他的试错成本几乎为零,让他对任何好奇的事情都敢于去研究去试错,没有任何心理负担。
    后来没有系统实验的支撑之后他之所以还能够成功研究出K疗法,也是系统空间的强大试错能力让他无所顾忌,建立无与伦比的信心,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他都敢于去实践,而不是谨小慎微,什么都不敢想不敢做。
    其实很多时候,成功建立对试错的承受力上,这就像一个富人与穷人去创业,富人的成功率往往更大,富人失败很多次没关系,甚至可以无休止地去尝试,只要成功一次就是成功。
    而穷人只要失败一次就永无翻身之日,很多时候根本没有第二次试错的机会,所以穷人自然不敢轻易尝试,没有尝试怎么可能成功。
    “你们不要拘泥于细菌这些微生物,我认为你们现在已经陷入思维定势,所以现在一定要打开思路,一切皆有可能,K因子为什么不能是肿瘤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自己分泌的呢?或者,营养液成分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化学反应生成,甚至或者是其它生物比如蚊子等昆虫产生的,如果将目标锁定在细菌等微生物上,说明你已经作茧自缚,将自己的思路困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。你想想,闪电在天空劈开,它能够让氮气和氧气形成氮氧化合物,那么,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,为什么不能形成K因子。”
    “我也一直在思考,会不会是肿瘤自己分泌的K因子呢,生物有时候很奇妙,奇妙得超出人我们的想象,好像它们自己有智慧一样,比如病毒和细菌就会利用变异来躲避药物的攻击,肿瘤细胞在发现自己在陌生的环境里生长后会不会自己分泌K因子来杀死自己,以缩小规模。”
    一个新来的博士终于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,他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,但是想来想去,觉得这个想法实在太荒唐,现在杨教授居然也有这种想法。
    “那缩小规模的目的是什么呢?这种自然选择一般会带有某种生存功利性吧?”有人问道。
    没想到杨平鼓励大家几句话,大家真的胆子大起来,什么想法都说出来。
    几个新来的博士看到大家这种氛围,明显也放弃了拘谨的态度,开始无拘无束地和大家讨论,将自己的一些看似荒唐的想法提出来。
    “生存是驱使它们做出改变的动力,如果是肿瘤自己分泌的,它们为什么要杀死自己呢?”
    第(2/3)页